
臺南美術史
從清代到現代,探索府城藝術散佈層疊的軌跡,重現臺南風景畫的歷史記憶
臺南美術史資料庫
日治時期,由臺灣教育會主辦十回的「臺灣美術展覽會」(簡稱 「臺展」,1927-1936 年)、臺灣總督府文教局主辦六回的「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」(簡稱「府展」,1938-1943 年),不但是孕育臺灣畫家的主要場所,刺激臺灣青年學習美術,促進美術團體興起,也是官方品味與治理方針的具體表現,特別是「地方色彩」的生產。臺府展舉辦期間,累積大量媒體報導、出版圖錄等豐富史料。長期關注地方性的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,盼從入選的日臺畫家的臺南主題作品,歸納臺南風景畫與地方特質。
臺南是臺灣歷史的起點。荷蘭人從南部登陸後,在臺南建設城堡、設置商會學校,漢人入主後更成為最高行政官署的所在地,臺南一直是政治、經濟、與文化的中心。1900年代起,臺南開始改造城市,拆城門、挖下水道,興建許多現代化建築、圓環、交通路線,逐漸轉形為現代化都市。1920年行政重劃,於臺南市設立州廳,管轄範圍包括今日雲林、嘉義、臺南等地。1932年,林百貨於臺南市末廣町開幕,也象徵著臺南步入經濟繁榮的榮景。
臺南不僅保留了跨世代的歷史文化,也培育了大量藝術人才,描繪自己的家鄉,同時不斷吸引外地畫家前來寫生。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針對日治時期曾入選「臺府展」的臺南州畫家、以臺南為主題的風景畫、曾入選「臺府展」並描繪過臺南風景的畫家建立此資料庫,盼能更具體呈現臺南風景畫的特色,及對當代藝術的可能影響。
周歆,〈漫遊臺南的今昔風景——臺展一到五回的臺南風景畫研究〉
研究重點
歷史文獻研究
透過檔案、報導與藝術評論,重構臺南藝術的來源與歷史脈絡與藝術運動,進行分類分析與體系化,追蹤重要作品與創作者歷程,記錄時代人事物與歷史記憶,以具體還原各時代的視覺圖像與文化意義。
作品風格分析
分析藝術作品風格基調與材料技法,識別西洋繪畫技法運用,探討表現主義與現代性風格演變,關注作品體現的地方特色與創作觀點,並從色彩運用、構圖及題材選擇等進行技法分析。
城市空間再現
研究藝術家如何理解與再現台南的城市空間,分析街道空間與城市文脈在創作中的表現,探索城市樣貌與地理風景的轉變,定位藝術地理學與實地踏查的方法論,呈現城市景觀變遷與藝術家想像的對話。